紫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随园传统宫殿式建筑系列丨中大楼,文院学子 [复制链接]

1#

我们拾级而上

走向中大楼

抵达文学的殿堂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有14座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它们大部分对称分布在东西向的中轴线两侧,而座落在中轴线上的中大楼,居处地势较高的西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建成之初,中大楼便一直是中文系(后改为文学院)的教学楼及办公楼。无数文院学子来了又去,中大楼却始终屹立在高高的西山之上,成为曾与之相遇的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认识中大楼

年夏,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在原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址上建立了南京师范学院。此后学校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而原金女大仅有人规模的用房已不能适应教学和办公的需要,学校遂在50年代兴建了南大楼、北大楼、中大楼三座仿古大屋顶教学楼。中大楼于年建成,居中轴线上,所处地势最高,与分布在其左右两侧的南大楼、北大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占地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落成后便一直作为南师中文系的主要教学楼及办公楼使用。△左南大楼,右北大楼,中间的“T”形建筑为中大楼(刘荧/摄)中大楼由两幢仿古宫殿式大屋顶建筑组成,外型呈倒“T”字形。其东西两幢二层仿古宫殿式大屋顶建筑由过道和楼梯相连接,组合成一体,而居前的东面幢建筑的南北两翼还各有一间平屋面式阶梯教室。△俯瞰中大楼(刘荧/摄)?

△连接两幢大屋顶建筑的过道和楼梯外观(刘荧/摄)

△中大楼东面幢建筑北侧的平屋面式阶梯教室(刘荧/摄)中大楼的外观设计,基本延续了金女大时期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大屋顶覆以传统的深灰色小青瓦,屋顶四角设计成飞檐,椽涂绿漆,梁涂红漆,墙涂黄漆,与深灰色青瓦相互映衬。较之金女大时期的建筑,中大楼在外观装饰上则相对简约,如中大楼的窗户为通涂绿漆的铁窗,完全采取了现代窗户形制;屋脊吻兽装饰仅作纯粹的线条构图,不再有二三十年代的动物造型。但中大楼的山墙面出现了悬鱼装饰,这是金女大时期的建筑所没有的。(请翻转屏幕,以便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中大楼东面景观(刘荧/摄)

△中大楼西侧山墙面上的悬鱼(连翘翘/摄)

年夏,久经风霜的中大楼启动为期三年的修缮工程;年夏,修缮工程如期完工;年9月,焕然一新的中大楼重新投入使用。中大楼的修缮设计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满足功能性需求,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文化资源,以丰富南师人的集体记忆。因此,修缮工程主要是对楼内老旧的设施进行更换改造,其内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大楼,看看她现在的样子。

△修缮中的中大楼一角(连翘翘/摄)

△修缮中的中大楼屋顶(刘荧/摄)中大楼的正门设在东面。入户门是两扇朱红木框格纹门,其上横有一匾,匾上书有朱底金色的三个大字——文学院。这是南师校友、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的题字。大门两边的墙壁上各悬有一盏复古壁灯,与高挑的屋宇式门头相映成趣。△中大楼正门(连翘翘/摄)

入门即是一楼大厅。大厅的地面保留着50年代铺就的灰白色水磨石,天花板的顶灯配有乳白色的圆形灯罩,两侧墙身刷成暖黄色,使得原本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阔亮。大厅正中央依旧摆放着吴为山先生塑造的鲁迅半身像,雕像底座刻着鲁迅的名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请翻转屏幕,以便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中大楼大厅全景图(刘荧/摄)大厅南北两侧的房间大部分作为办公室使用,南侧特设有一间“教工之家”,内放置有乒乓球桌一张,可供教职工在此休闲娱乐。南北走廊的尽头是和阶梯教室。南面的阶梯教室修旧如旧,完全保留原来的教学桌椅;北面的阶梯教室现设为可容纳余人的弘爱报告厅。这两间阶梯教室的布局大体相似:室内的座位依阶梯高低有序分布,保证每一个位置都能拥有良好的视线;东西墙皆设有四扇宽大的玻璃高窗,由此保证室内光线的充足。

(请翻转屏幕,以便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弘爱报告厅(刘荧/摄)大厅西面是通往西面幢仿古大屋顶建筑的阶梯,阶梯入口处的墙壁两侧镶嵌着一幅镌刻在大理石上的对联——“集美身垂范,求真道可师”。这是南师中文系教授、著名书法家陈仲明先生的题字。阶梯的入口区域原本是可供人们横穿中大楼的过道,现已将过道封闭。在中大楼修缮期间,人们在地基处发现不少明代城墙的墙砖,有些砖上还带有铭文,因此便特意在封闭过道的北侧墙面上凿出三个城墙砖展示孔窗,作为对那段历史的记录。△连接东西两幢大屋顶建筑的楼梯(连翘翘/摄)△明城墙砖的展示孔窗(连翘翘/摄)

走完最后一级楼梯,就到了西幢仿古大屋顶建筑的一楼。东西向的走廊南侧是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院,北侧是小报告厅、学术交流室。在走廊尽头另横有一南北走向的廊道。文学院利用廊道的空间建设了“随园文脉”院史文化展览,系统梳理南师中文的发展历程,展示名家风范、学科成就和校友风采。廊道背后是阶梯教室和演播室。阶梯教室现被改造成多功能报告厅,可容纳近百人,是文学院举办较大型活动、会议的常用场地。

△学术交流室(刘荧/摄)

△“随园文脉”院史文化展览廊道(刘荧/摄)

△“随园文脉”院史文化展览廊道(刘荧/摄)

△阶梯教室(刘荧/摄)

△阶梯教室的窗外风景,绿意满目(张莹/摄)

经由东边的楼梯继续往上,就到了二楼。二楼的东面区域是文学院资料室。年中大楼修缮完毕后不久,资料室也重新对外开放。原资料室里的老物件,如玻璃木框书柜、深棕色长木桌、印有“金女大”标记的民国时期的书架等,都得到妥善保留。而室內新增改换的物件,如桌面的小台灯、屋顶的吊灯等物,皆特意寻求与老物件相称的样式。(请翻转屏幕,以便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原文学院资料室(刘荧/摄)

△修缮后的文学院资料室(张莹/摄)

△修缮后的文学院资料室(张莹/摄)

△修缮后的文学院资料室(张莹/摄)

△某些书架上的“金女大”标记(连翘翘/摄)二楼的西面区域分布有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语言科技研究所办公室、文化产业研究院办公室、影像资料室、《文教资料》编辑室、《文学院学报》编辑室等。除此之外,二楼还特别设置一间较大的教师工作室,以解决长久以来年轻教师在校内没有合适场所进行科研、对学生进行课下指导的问题。中大楼诞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她却用宽广博大的胸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院学子,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师者,中大楼之光在那个春天走近你们,我们的生命有了春天。凝望你们站立的姿态,我们的灵魂从此站立。岁月雕刻了你们的容颜,铸成我们心灵上的诗篇。(连翘翘/摄)在中大楼前的南侧草地上,立着孙望与唐圭璋二位先生的塑像。他们身边,放置着一块石头,石头上镌刻着这首小诗,一字一句都在诉说着中文系级全体学子对二位先生的敬仰与思念之情。△中大楼前的孙望先生(右)、唐圭璋先生(左)塑像(连翘翘/摄)△孙望先生孙望先生原名孙自强,字止畺,晚年别号蜗叟,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系,年任教于迁至成都办学的金陵大学。年南京师范学院建校后,孙望先生受命负责筹建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并担任系主任。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于是孙望先生四处奔走,为南师中文系招揽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如著名语言学家徐复先生、著名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经学大家段熙仲先生、明清诗文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等。这些教师,包括身为著名唐诗研究专家的系主任孙望先生,以卓越的学术成就、精湛的教学艺术、崇高的师表风范,建构了优良的师教学风,极大地提高了南师中文系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地位。国学大师、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小石曾对此表示赞赏:“你们的实力已超过南大中文系了!”除了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孙望先生在中大楼落成之后,还主持建立了中文系资料室(后改为文学院资料室)。在他的努力下,中文系最终建成拥有20多万册中文书籍的大型专业性资料室,其中仅线装古籍就有5万余册。年,孙望先生在为中文系资料室选购图书时,在北京琉璃厂购买了三件敦煌佛经写卷。这三个卷子虽然均已不完整,但其中两个遗卷仍有七八米长,字迹恭谨,品相极好。后来,南师大黄征教授和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两位敦煌学专家先后对写卷进行鉴定,最终确认这三卷敦煌写卷为真品。6年,英国大英图书馆的高奕睿先生来南师大商谈合作研究敦煌文献事宜,期间对三卷经卷仔细比勘,发现孙望先生所购长达七米的01号卷《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所缺的五十公分长的卷首,正珍藏于大英图书馆,这两部分可缀合成完整的经卷。至此,经卷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这三卷价值连城的经卷也因此被移至学校的保险箱中珍藏,成为名副其实的“镇校之宝”。孙望先生这一重大贡献也成为他“学术为公”的宽广胸襟的证明。△孙望先生所购敦煌佛经写卷(刘荧/摄)△孙望先生所购敦煌佛经写卷(刘荧/摄)孙望先生是南师中文系的主要创始人,也是著名的唐诗研究专家。孙望先生为收集、汇编《全唐诗》缺漏的唐诗,前后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辑得漏收的唐诗余首,出版了规模较大的《全唐诗补逸》,加惠学界,功不可没。除《全唐诗补逸》外,孙望先生还出版有《元次山年谱》《〈元次山集〉校订》,学术论文集《蜗叟杂稿》等著作。年6月1日晚,孙望先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在为学生批改博士毕业论文。孙望先生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唐圭璋先生唐圭璋先生,字季特,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从词曲专家吴梅先生。唐圭璋先生是词学大家,他从年开始,历时10年编纂而成的《全宋词》,收录词人余家,词作00余首,是我国第一部借助科学方法整理而成的断代词总集。唐圭璋先生主编的《词话丛编》,是20世纪第一次有目的地对词学批评资料进行现代性汇总的资料丛书。此外,唐圭璋先生还编著有《宋词三百首笺》《宋词纪事》《全金元词》等书。这些论著确立了唐圭璋先生在20世纪词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标志着词学研究尤其是宋词研究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唐圭璋先生于年调入南师中文系,讲授古典文学至年。年,时年81岁的唐圭璋先生,领衔创建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首批博士点之一。唐圭璋先生上课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常携长笛一支,在堂上或吹奏管弦,或吟词唱曲,以此加深学生对词曲意境的理解。据中文系学生汤大民在《长亭野语》一书中回忆:“有一次在中大楼北边阶梯教室里,他讲关汉卿杂剧《单刀会》。……突然用昆曲唱腔唱了起来:‘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当时,我坐在前排,只见唐老满脸通红,脖上青筋突起,白花头发随着唱曲的高亢上扬而颤动飘舞。”这样的课堂,令人心驰神往!在中大楼前的南侧草地上,有一株高大的白栎树,它伸展着阔大的树冠默默地为树下的一位老人遮风挡雨——那儿立着徐复先生的塑像。△中大楼前的徐复先生塑像(连翘翘/摄)△徐复先生徐复先生,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师从国学大师黄侃治朴学;年再度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年转至国学大师章太炎门下求学。徐复先生是章黄学派传人,著名语言学家,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其著作甚丰,有继承王念孙学术精神的《后读书杂志》;有代表小学方面成就的《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论稿》《晚稿》三种,《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有体现文献价值和学术传承的《秦会要订补》《訄书详注》《吴下方言考校议》等。年南师中文系建系之初,应系主任孙望先生之邀,在原金陵大学任教的徐复先生调入南师就职。年,在徐复先生的带领下,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始建汉语史硕士学位授权点;而后又建立了古文献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徐复先生又领导创建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并成立古文献研究所。在当年,全国仅有北京大学设立了古文献学专业,校领导对于南师是否有条件创办该专业表示担心,在徐复先生的多方争取下,南师才最终设立了古文献学专业。如今,南师大古文献学专业已发展成为特色品牌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徐复先生对学界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辞书的编纂。徐复先生从年起参加《辞海》的修订工作,并任编委及语词学科分科主编。年,徐复先生又参加了十二卷本《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并任副主编,还亲自参加了“齐部”词条的编纂工作。上世纪30年代,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广为人称诵,流传至今。我们可以仿此说:中大楼之大,不在于其楼宇之高大雄伟,而在于楼里驻扎着无数像孙望先生、唐圭璋先生、徐复先生这样卓越的学者、优秀的师者!好风光在中大楼中大楼四周百草丰美,绿树成荫,四时景致各不相同。正因有此好风光,中大楼附近常见学生晨读的身影。△在中大楼前晨读的女生(张莹/摄)中大楼西面有一株红梅,在严寒尚未退却的初春开花;梅花谢后不久,它身旁的玉兰接连登场,短短几日便开出一树树白玉般的绚烂花朵。中大楼正门前的一株红叶鸡爪槭开着不易被人察觉的细碎小花,但它初生的嫩叶鲜红可爱,比花儿还娇艳。生长在林荫下的小草们也纷纷开起花来:刻叶紫堇把蓝紫色的花开满中大楼前长阶梯两侧的绿地,峨参用细碎的小白花占据了南北两侧的空地,花似铃铛的天葵则巧妙地穿插其间。

△中大楼西侧的红梅(林兮兮/摄)

△中大楼西侧的玉兰花树(林兮兮/摄)

△中大楼正门前的红叶鸡爪槭(连翘翘/摄)初夏,楝花在中大楼西南角的飞檐下盛放,像一个个雾紫色的梦。离楝树不远的一排山核桃树却刚将鲜绿的细叶缀满枝桠,这是为盛夏准备的清凉。此时,孙望先生、唐圭璋先生塑像旁的那丛琼花,应该也开出硕大而洁白的花朵了。暑假的中大楼或许冷清许多,但楼前草坪上,由中文系85届一班的学生在5年栽植的两株杜英,却在此时开起了热闹的花来。

△楝花与中大楼的飞檐(连翘翘/摄)

△中大楼前正值花期的杜英(连翘翘/摄)九月,暑气尚未褪去,那株高大的黄山栾树的枝头却已缀满金灿灿的栾花。栾树落花铺满中大楼前的石阶,也落在同样盛放的红色彼岸花上。十月的中大楼,窗宜常开,因为南面、正门前的那些桂树一定会应秋风之邀,吐露芬芳。被秋风染了色的树叶也是不可错过的风景:中大楼前的那棵白栎树披上暖黄色的衣裳,依旧守护着树下的徐复先生;杨树爱心形的叶子变成了明黄色,红叶鸡爪槭的叶子红得更深了,柿子树的叶子和果子一样鲜红地挂在枝头……

△栾花开在中大楼前的长阶梯旁(林兮兮/摄)

△中大楼前长阶梯附近的彼岸花盛放,

不远处是满地的栾树落花

(连翘翘/摄)

△桂树飘香(张莹/摄)

△秋日的槭叶(张莹/摄)在湿冷的冬日,繁花落尽,但中大楼北侧夹道栽植的两排雪松依然郁郁葱葱,青绿色的松枝高过屋檐;中大楼前长阶梯旁的棕榈树依旧伸展着宽大的绿叶,时刻准备接纳不知何时到来的白雪;西南角飞檐下的那株楝树挂满金黄的楝实,那金铃般小巧可爱的果子凌冬不凋。△中大楼北侧的雪松,高过屋檐(柘人/摄)

△雪落在中大楼前长阶梯旁的棕榈树上,白茫茫一片

(林兮兮/摄)

△楝实与中大楼的飞檐(连翘翘/摄)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时光流转里,陪伴中大楼时间最长的,除了楼里的人,还有楼外的草木。走完长阶梯,迎面可见中大楼前的那棵老松。它近来一直挂着点滴,情况似乎不是很好。但不管它能否捱过接下来的这个冬天,我们相信,它和那些在岁月里流逝的人一样,无论凋零与否,其精神将永远与中大楼同在!?

△中大楼前的老松,身挂点滴(连翘翘/摄)

年,中文系级的全体同学捐款重修了中大楼前的长阶梯。在阶梯的起点处,镶嵌着一块特别的石砖,上面刻有这么几行字:

我们认真地在这条路上

走了四年,

重铺此路,

我们将助后人在这条路上

继续踏实地行走百年!

感谢老师、学长、学姐在前面铺就的道路,我们将在这条通往中大楼的路上,继续踏实地,行走百年!(连翘翘/摄)

柘人同学对本文的写作亦有贡献

特此鸣谢

文字丨连翘翘林兮兮

插画丨张莹

编辑丨张莹

——认识随园的一草一木——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