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且慢,周周在云上 [复制链接]

1#
作者:暜航传统文化学者、央视文化嘉宾如今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云”,比如云上直播,还有慢书房的那朵云,以及云上慢沙龙。云上慢沙龙是慢书房的特色项目,以云上直播的方式,邀请学者或书籍作者,为大家讲解知识,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上一周,我体验了一次“铁粉”的执著,全程收看了四场分享。贯穿一周的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令我感觉收获颇丰,记下一些感悟,与书友分享。云上慢沙龙固定的直播时间,是周五、周六、周日晚八点。而上周一,特地增加了一场分享,是学者吴启雷老师带来的关于古画赏鉴的讲解。吴老师从古画的题跋入手,详细分析了画作的真伪、创作背景等问题。分享会海报文或画前曰“题”,其后曰“跋”。题与跋,呈现的是历史信息。无论从考证方面,还是审美方面,题跋都有特殊意义,可谓方寸之间,别有洞天。吴老师集中讲解了一幅《宦迹图》,画上题有“笃恭”二字,古人以为是宋徽宗墨迹。然而虽有临写痕迹,却显非瘦金之体,细看起来,不过两划笔法近似。尤其三点的运笔,有起无收,十分草率,书写者的功底,与徽宗不可同日而语。跋中有乾隆御笔,提出这并非徽宗墨迹。原因何在?纸上有“明仁殿”三字,为元代宫殿名,这是元时宫廷用纸。试想,宋人笔迹,如何能写于元代纸张之上呢?相似的例子,不必远寻,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这就好比是:“康熙御笔: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或者是“元青花冰墩墩游春杯”。对于这幅《宦迹图》的鉴定,乾隆的判断,以及翰林学士的认定,也不过对了一半。对此,吴老师有深入分析。同时,鉴赏古画,本身也是艺术熏陶的过程。历史上,元人余阙书法潇洒舒朗,而画上伪跋,则拘束生硬。辨其真伪,需要书法审美技巧。但二者,与画上清人题写的馆阁小楷,气息又大不同。题写托名余阙的伪跋,许是为了保存画作,书法背后的时代风貌,也尽收眼底。这也正是鉴赏古画的趣味所在,是需要深厚艺术功底的。当代并无“文盲”,然而“美盲”仍存,无论何种古代墨迹,都非“喷墨”之类可比。后者,无法冠以“书法”二字,遑论“艺术”。题跋有真有伪,观点有正有欹。这本身也体现出“学贵有疑”四字,需要的是书友的一双慧眼,需要的是甄别与辨析。沟通商榷,本是学术常态,大家也应秉持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赏完古画,随着云上慢沙龙,开启的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诗讲解。诗人北塔老师的近作有两本,其一是名为《让灯守着我》的戴望舒传,另一是戴望舒的选集《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从他的分享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的戴望舒。或许大家不曾想到,写下温婉格调《雨巷》的戴望舒,居然还有着狂热的一面。这是关于作家的知识,同时也折射出学习知识的道理。知识是有多面的,执其一端,显然不是明智的学习态度。嘉宾提到,孔子“删”诗,使其臻于“思无邪”的境界。孔子作《春秋》,一字寓褒贬,是为“春秋笔法”。而嘉宾强调“删”之一字,亦可谓精妙。诚然,既是精选集,必然有删简与裁取的过程。北塔老师详细讲解了他筛选诗作的标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著作,并全面理解诗人戴望舒。先贤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是圣人提出的反问,答案当然是“不可”。通过北塔老师的两本著作,我们不但可以“知其人”,还可以同时“颂其诗”,二者相得益彰,正是宜“读”之“书”。云上慢沙龙每期一个主题,有的书友或许惯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在此,不妨分享一点自己的见解。直播中,主持人鹿茸哥表达出对当代人不喜欢读现代诗的担忧,并向嘉宾提出了问题。其实,或许我就是被担忧的人之一。但这并不影响我从头到尾,听完了当天的分享。或许,有些时候,接触一下平常不喜欢的主题分享,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嘉宾讲到的一些内容,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比如,北塔老师讲到闻一多先生提倡“新格律诗”,提出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体有别,其美相通。这样的观点,对于赏析诗赋词曲,同样有着启发意义。再像研究《红楼梦》,很多人评价其为“诗性小说”,这“三美”实际上在《红楼梦》中,也同样有所反映。相信对于诸位书友,听一听云上慢沙龙的分享,必然会有颇多收获。上周的第三场分享,是学者董铁柱老师带来了他的新作《演而优则士》,这也是慢书房5月的共读书目。董老师另辟蹊径,从《世说新语》入手,重新解读了名传千古的“魏晋风度”。分享会海报分享中,嘉宾强调了《新语》故事的场景感与故事性,依照逻辑,对人物的初衷与性格进行合理评判,并兼顾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史书也好,文学也罢,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去评价,显然是无益的,也是无效的。然而,今之谓传统,亦古时之流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特点,这也是书友在阅读中应当留意的问题。董老师的讲解十分风趣,在分享中强调了“演”这个字。诚然,魏晋先贤的奇特举动,横跨千年,让我们熟知。可以说,这些历史名士,都是千年前的“营销大师”。就如同当今之“网红”,哪怕名噪一时,又有几人能永远光鲜?他们的形象与声名能够维持几年?三年,五年,抑或是十年?实际上,弹指之间,有些人,已泯然众人矣,正是昨嫌紫蟒长,却落得今怜破袄寒。而阮籍、嵇康名传千古,“演”是他们的技巧,“名”是意外的收获,而其背后,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他们的“学养”与“风度”。古今中外,兼容并包,是云上慢沙龙的一大特色,三场分享,兼古带今,中西并涉。分享会海报而上周第四场分享,主题恰好是借西方之眼,观察历史进程中的中国,请到的嘉宾是《西洋镜》丛书主编赵省伟老师。赵老师如数家珍,为书友展示了大量图片,这些历史图像,不仅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像在上世纪初以及30年代,外国人通过早期的航拍,记录了中国的城镇风貌。其中的一些图片,对于当今考证复建古建筑的形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赵老师展示了近代人拍下的玉峰塔,或许有的朋友不知道,玉泉山上的玉峰塔,正是在颐和园昆明湖畔远远看到的那座塔,这也是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看过塔的旧照,日后再徜徉于湖边,会不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呢?再如,西方人喜仁龙曾借助末代皇帝的种种关系,进入到故宫实地拍摄,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影像。像御花园中的堆秀山,由玲珑湖石堆砌而成,是帝后重阳赏景的地方。尤其是山上洞穴,蜿蜒精巧,藤蔓掩映,是一大著名景致。然而为了保护文物,当今游览者只得远观。幸好喜仁龙记录下了洞中的细节,虬曲的古树,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百年之前,仿佛感受到历史的风风雨雨。建筑虽能久存,然而周边的环境,必定是屡经变化的。在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王府,还是叠石理水的园林,也曾一度成为陋室空堂、衰草枯杨。观赏《西洋镜》中的老照片,再对比今时名胜,更令人沉思。云上慢沙龙的学者、作者,他们学养深厚,谈吐风雅,每一次都为大家呈现出风格迥异,而又文心相通的精彩讲述。(我忝列其中,惟恐拉低总体水平,书友权且忽略)嘉宾董老师十分谦逊,在分享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供书友借鉴,这也正是学人的涵养与气度。对于爱书的朋友,批判地继承与创新性吸收,都是必修课。这与分析古画题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知识都是相通的,看似主题相对独立,但总有一些启发、一些感悟,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兼收并蓄”也好,“杂学旁收”也罢,于知识,于书籍,凡是好书,必定开卷有益。正如鹿茸哥的观点,对于广大读者,读书要照顾到“面”的广博,而未必是仅仅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是与专业、工作相关的。广泛阅读,是爱书人的不二选择。古今书籍,卷帙浩繁;文史知识,浩如烟海。在新媒体、快节奏的当今,如何有效吸收也是读者的一大难题。正如慢书房的推书,是经过甄别的精选,再搭配云上慢沙龙的主题分享,是读者朋友不可错过的精神大餐。当然,知识永远是无限的,不过大家也不必气馁。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慢书房、云上慢沙龙,深情陪伴大家日有所进、周有所进。慢沙龙以“云上”的形式,方便了各地的书友,提供了精彩纷呈的讲解。上一周的四场分享,各具特色,质量极高,犹如绕梁三日,回味无穷。一周时光,漫步云上,也是“慢”步“云上”,在知识的天空中,收获多多。慢时光,慢读书——云上慢沙龙,期待你的到来!▼欢迎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